| 专业名称:戏曲专业 | 学校名称:武汉市艺术学校 |
| 专业级别:中专 | 学校简称:武汉戏曲专业学校 |
| 专业学制:五年/六年 | 排名: |
| 招生对象:六年级/初中生 | 专业学费:咨询 |
| 学校地址;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博艺路1号 | |
京剧专业是学校的常设专业,为武汉市乃至全国输送了许多优秀的戏剧艺术人才,自1951年开设第一届京剧班以来,已招收了四届,培养学生374人。
1. 招生、学制、培养目标:
1951级招生123名,学制7年。提出“应用科学方法培养戏曲人才,把优秀的传统和遗产发扬光大”培养目标。1952年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班”,6月,学生转入武汉市京剧团、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武汉市楚剧团训练班继续学习。
1959级招生130名,学制7年。提出“为国家培养具有马列主义基本常识、共产主义思想及道德品质,高中文科毕业文化水平,一定的艺术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身体健康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
1980级招生72名,学制6年。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戏剧人才”培养目标。以基础训练贯彻始终,以剧目教学统帅全局,以规范扎实为检验标准,以出人出戏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
2001级招生49名,学制6年。提出“培养新世纪新型戏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
2. 师资队伍:
1951级,专业课教师20人,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艺术大师推荐了著名京剧武生、戏曲教育家茹富兰、著名铜锤花脸孙盛文、梅派青衣金碧艳等十几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来校任教,高百岁、陈鹤峰、高盛鳞等本地艺术家在校兼课。
1959级,师资主要以武汉市京剧团选派的主要演员为基础课教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百岁、高盛鳞、郭玉琨、著名书法家闻天钧等先后担任学校领导并兼任主课教师。
1980级,专业课教师20余人,李长啸、杨桂庭、金景诚等同志先后任科主任。教学中又先后聘请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高盛鳞、杨菊萍、杨玉华、历彗良、关肃霜、刘长瑜、尚长荣、胡芝凤、宋长荣、朱文相、逯兴才、李德高、刘元彤等来校讲学授课。
2001级,专业课教员大部分由武汉市京剧院选派主要演员担任基础课和各行当主教,黄健、张憨身、江威等同志先后任科主任。还聘请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王婉华、郑子茹、孙毓纬来校任教讲学。
3. 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管理
1)专业课程设置
①.基本技能训练课:腰褪基本功、身段、把子、毯子功;唱腔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文武场基训等课程。
②.剧目表演课:《大保国》、《探皇陵》、《春秋配》、《贵妃醉酒》、《十八罗汉斗悟空》等百余出京剧传统代表剧目。
③.艺术拓展课:书法、经典赏析、现场观摩、文艺常识、戏剧历史、计算机应用(2001级)等课程。
④.艺术实践课:利用期中、期末考试、剧目联排、彩排、教学考核、各种公益活动等机会,安排学生登台实践。
2)教学组织管理:
该专业制定编写了《京剧专业教学计划(六年制)》、《京剧剧目课实施性教学大纲(六年制)》。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严格实施教学计划,按照“循序 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定期开展评教评学,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不定期地选送教师到高等艺术学府深造,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 平。
历届剧目教学,强调“高水准、高质量”。 组织学生现场观摩不同剧种的名家演出;学校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开设艺术鉴赏课(2001级);对名家经典剧目或唱段进行赏析;学校每届都聘请多位著名 演员或知名教师来校亲授其代表剧目,目的在于学生在名师的规范化教学中,通过代表剧目的学习,接触到各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精华,为将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基 础。定期安排学生到各剧场、厂矿、农村进行实习演出,组织学生参与省内乃至全国的各种相关赛事,及寒暑假作业汇报演出,以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和艺术视野。
4. 教学成果、人才状况:
1961年,59级学生郑丹参加湖北省戏剧会演荣获“红旗学生“称号;1961年,李长啸荣获“红旗”称号;1989年,冯春凤获湖 北省文化系统艺术学校活力28桃李杯赛园丁奖,1998年又获湖北省文化系统中专学校专业课教学评比二等奖,2001级学生王晶分别在2003、2004 年、2005年获中国少儿戏曲艺术梅花金花奖、首届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二等奖和首届“深见杯”全国六大省市京剧棱际联赛一等奖,2004年、2001年级学 生方佳获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小梅花金花奖。
1951级优秀学生有:王碗华、陈鸿钧、郑维汉、白云龙、高小麟、肖玉珍、张宗英、荣明祥、鲁昌明、李志高、胡鑫、肖毅勤、刘敏霞、高兴瑞、袁斌等。
1959级涌现出优秀学生有:刘恒斌、朱绮婉、舒长青、郑丹、朱莉丽、李秀英、蒋锡武、吴大堂、金小元、徐翠玲等。
1980级涌出艺术家有:刘薇、江峰、易艳、肖俊、林军、周琥、童航、刘进明、盛汉根、尹晓东等。
2001级又涌现出一批如:陆艺君、罗胜、邱璇、王晶等艺术新苗。
汉剧专业是学校的常设专业为武汉市及全国输送了许多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自1953年开班以来,已招收了五届中等专业学生,培养学生300余人。
1.招生、学制和培养目标:
1953年级招生52名,学制6年;1959年招生119名,学制6年;1986年级招生66名,学制6年;1988年级招生12名,学制4年;1996年级招生51名,学制6年。
培养目标: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继承与发扬中国民族戏曲优良传统的汉剧艺术工作者。
2.师资状况:
(1)1953年汉剧班主任:叶月来、周长砚同志,教师队伍主要由学校戏曲教师担任,并邀请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吴天保、李罗克任主课。
(2)1959年级汉剧班由李四立、周长砚、李长芬、张天笑先后任班主任,教师队伍由53级任课与武汉市汉剧团选派的主要演员共同承担教学任 务。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吴天保直接指导该班教学。1962年由于学校的撤消,汉剧班转到武汉剧院组成附属实习团继续完成学业。
(3)1980级汉剧班由李惠卿、张天笑、向明东先后任班主任,专业教师由朱丁已、匡天、杨小楼等20余名教师组成。同时还聘请了汉剧表演艺术大师陈伯华、著名汉剧演员胡和颜来校讲学和任教。
(4)1988级由曾宪武、张锡炎负责该班的教学工作,专业师资队伍由付有根、刘小培、李金凤、杨小楼、李小玲等18名教师组成。
(5)96级由曾宪武、肖万林、江威先后任班主任,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与武汉汉剧院选派主要演员联合组成如:付有根、贾振南、胡和颜、杨小楼等20余名教师。
3.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管理。
(1)专业课程设置
①基本技能课:腰腿基本功课;身段、把子、毯子功基训课;唱腔表演课;音乐理论课;音乐伴奏主场、舞场基训课。
②剧目课:《扫抬》、《坐宫》、《哭祖庙》、《痴梦》、《打花鼓》、《秋江》、《雁汤山》、《武松打店》、《档马》、《状元媒》、《宇宙锋》、《二梅》等百余出剧目。
③艺术扩展课:由经典唱腔赏析、现场观摩、文艺学常识、戏剧史等课程组成。
④艺术实践课:利用期末考试、剧目检查、政府活动、公益活动等机会组织学生舞台实践。
(2)教学管理:
该专业制定编写了《汉剧专业教学计划(六年制)》、《汉剧剧目课教学实施方案(六年制)》,学校根据教学大纲,严格实施教学计划,按照“循序渐 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组织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定期“评教评学”进行教学考评,不定期选送 专业教师到高校进行深造,以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几十年未先后聘请了吴天保、陈伯华、李罗克、王小楼、胡和毅等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来校任教,排演其代表剧 目。
教学过程中,低年级阶段在强调基本功训练的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见艺术功底传统剧目进行剧目教学的启蒙,开设音乐理论课和科学发声课,引进舞 蹈、武术、体操专业的教员担任相关课程教学,在传统教学形式中纳入其他相关艺术元素为教学内容。对于音乐生,要求每人掌握一种主科乐器、二种副科乐器的演 奏技巧。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学重点转入到剧目教学与舞台实践,定期安排学生到各剧院剧场以及工矿、农村实习演出;组织学生观摩名家现场演出;开设经典赏 析课程以开阔学生眼界,开设中国书法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时俱进;组织学生参加省内乃至全国的各种相关赛 事,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形式、风格的多种艺术门类,为将来的艺术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4.人才培养状况:
1953级涌现出:吴思谦、童志、杨七雄、程良美、雷金王、陈新云、黄三爱、杨漠超、周家耀、戴湘平、肖万林、蔡珍、秦斌秀、郭天平、高秉江等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优秀汉剧艺术人才。
1959级涌现出:熊美英、贾振南、熊留华、胡和颜、熊小柱、陈志生、袁忠玉、姚长生、刘引珍、陶菊荣、邵从、吴绍毓、候宝耀、方月舫、王志林等优秀人才。
1980级涌现出:邓敏、邱玲、王立新、熊国强、芦玉华、李青、刘丽、刘玉枝、范琼、单清、朱勇、张志文、戚茂盛等优秀汉剧演员、演奏员。
1988级、1996级分别涌现出:吕品、徐军、余少群、王黎、刘敏、童彦、严丽亚、矫浩、郑其欢、钱光曦等一批新型的汉剧艺术人才。
楚剧专业是学校的常设计专业,为武汉市、湖北省输送了许多优秀艺术人才,自1951年开班以来,已招收了七届学生,培养学生302人。
1.招生、学制和培养目标:
1951级招生38名,学制5年,1952年6月学生转入武汉市楚剧团继续学习。1953级招生60名,学制6年;1980级招生69名,学制6年;1991级招生35名,学制5年;2002级招生45名,学制6年。
培养目标: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继续发扬中国民族戏曲优良传统的楚剧艺术工作者。
2.师资状况:
1951级剧目课教师有:沈云陔、高月楼、袁璧玉等,武功(戏)教师有:宦宝庭、朱宝康、方宝才等。身训、把子课教师:孟祥生、王祥寅等。
1953级剧目课教师有:魏春兰、罗玉华、高月樵等。武功(戏)教师有:于宝良、陈宝奎、李公啸等。身训、把子课教师:孟祥生、王祥寅、还聘请了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袁璧玉、熊剑啸、高月楼、章丙炎亲临授课。
1959级剧目课教师有:沈云陔、章炳炎、罗卓松等,基训课教师有:汪期贤、陈剑秋、冷惠民等,音乐教师有:蔡生乐、郭开友、王克斌等。
1980级专业授课教师有:陆俊萍、刘翠兰、刘莲芝等,还聘请了李雅樵、袁璧玉、熊剑啸、余少君、杨少华、荣明祥、张光明、夏胜东等著名楚剧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来校授课。罗卓松、阮观华、黄英、冷建民、张漪先后担任正副班主任。
1991级主要授课教师有:张漪、黄启昌、王志刚、胡庭启、张和新等。黄启昌、谌志均,刘广平先后任班主任。
2002级主要专业课教师有:张光明、张一平、孙敏、邓美兰等,谌志均、朱立恩、王刚、先后任班主任。
3.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管理
(1)专业课程设置:
①基本技能课:腰腿基本功课;身段、把子、毯子功基训课;唱腔表演课;音乐理论课;音乐伴奏主场、舞场基训课。
②剧目课《百日缘》、《断桥》、《沾花墙》、《打金枝》、《雁汤山》、《梁红玉》、《李慧娘》、《三世仇》、《庵堂认母》、《武松打店》、《杀狗惊妻》、《六月雪》、《打神告庙》、等百余曲剧目。
③艺术扩展课:由经典唱腔赏析、现场观摩、文艺学常识、戏剧史、舞蹈课、视唱练耳、声乐课等课程组成。
④艺术实践课:利用其中、期末考试、响排、彩排、剧目检查、政府活动、下乡演出等公益活动等机会。组织学生舞台实践。
(2)教学管理:
该专业的教学根据教学大纲,严格实施教学计划,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出“以基础训练贯彻始终,以剧目教学统帅全局,以规范扎 实的检验标准,以出人出戏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定期“评教评学”,进行教学考核。不定期选送专业教师 到艺术高校进行深造,以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几十年来,先后聘请了沈云陔、高月楼、袁璧玉、熊剑啸、章炳炎等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来校亲授。
教学过程中,除开设传统基础课程外,还重视吸收其它艺术元素,引进相关专业师资,开设了书法、声乐、影视表演、民间舞、现代舞等课程。开设计算机 应用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以适应现代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定期安排学生到各剧院、剧场以及厂矿、农村进行实习演出,组织学生观摩现场演出, 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及至全国的各种相关赛事,以拓宽其艺术视野。
4.教学成果、人才状况
1951级该班学生演出了《百日缘》、《断桥》、《访友》等30余个传统剧目,培养出了荣明祥、胡鑫、肖毅勤、吴昭娣、鲁昌明、李志高、陈建华、陈玉枝等中国第一代楚剧艺术人才。
1953级该班学生学演了《挡马》、《铡美案》、《白扇记》、《李慧娘》等40余个传统剧目。培养 了沈建国、刘明保、徐大树、李建英、陆骏萍等楚剧艺术家。
1959级,该班学生学演了《水漫金山》、《审浩命》、《三世仇》、《九件衣》、等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近百曲。培养出了、于盛乐、邱长元、张一 平、谌志均、朱永战、江忠汉、杨军、林大成、吴波、张巧珍、张光明、涂崇华、孙敏、孙昌喜、贺才昶、刘明友、朱立思、向阳、杨金海等楚剧艺术家和优秀演 员。
1980级,该班学生学演了《杀狗惊妻》、《双下山》、《杀四门》、《宝连灯》等四十余个传统剧目,培养出了周娟、冯敏、夏青玲、周泽浩、李敏惠、朱全芳等优秀中青年演员
1991级,该班学生学演了《赶会》、《六月雪》、《吴汉杀妻》、等传统剧目三十余曲。培养的陈涛、余凤霞、朱彦等同学相继被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录取。其余学生均分配到武汉市楚剧院,成为该院的主要演员。
2002级,目前在读,学演了《包公赔情》、《水烧裴元庆》、《艳阳楼》、等近三十余曲传统剧目。2004年排演的《李惠娘》获中央电视台少年戏 曲“专业组”一等奖,全国少儿小梅花戏曲金奖。2007年6月该班学生创作和排演了创作大型神话楚剧《黄鹤楼》,公演后受到了一致好评。
友情提示:以上信息由3721职校网(m.3721zhixiao.com)整理编辑,仅供参考。
学校简介 武汉市艺术学校创立于1951年,隶属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原名中南戏曲学校, 1987年更名为武汉市艺术学校,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为该校第一任名誉校长。2007年9月搬迁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美丽的后官湖畔,2008年被评估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认为【武汉戏曲学校】武汉市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怎么样?【武汉戏曲学校】武汉市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好不好?如果有问题可以网上报名,让专业老师给你解答。